星火燎原-《明末隐龙》
连绵的秋雨已经下了三天三夜,将通往滇黔的古老驿道泡得稀烂。路面上的泥泞深及脚踝,骡马走过,留下一个个深陷的蹄印,转瞬又被雨水填满。两侧的山峦被浓重的瘴气笼罩,灰白色的雾气在山谷间弥漫、游走,像一张无形的网,遮蔽了阳光,也模糊了前路。空气中混杂着潮湿的泥土味、腐叶的霉味,还有山间特有的阴冷气息,吸进肺里,带着刺骨的寒意。
一支打着 “川西马帮” 旗号的队伍,正艰难地行走在这条险峻的羊肠小道上。队伍由二十多匹骡马和二十三名队员组成,骡马们低着头,喘着粗气,鼻孔里喷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消散,它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泞,每一步都显得异常吃力。与寻常马帮不同,骡马背上驮着的并非传统的茶叶、盐巴,而是用油布层层严密包裹的货物 —— 里面是沉甸甸的铁锭、用于制造火药的硫磺,还有几小袋用丝绸小心包裹的稻麦良种,每一粒都无比珍贵,是蜀地未来粮食自给的希望。
带队的是 “暗堂” 资深干员,代号 “山魈”。他年约四十,脸上涂着一层深褐色的防虫药泥,遮住了大半张脸,只露出一双锐利如鹰的眼睛,时刻警惕地扫视着两侧云雾缭绕、危机四伏的山林。他身上穿着一件破旧的粗布短褂,腰间别着一把弯刀和几支淬了毒的弩箭,脚下的草鞋早已被泥水浸透,却依旧走得稳当。这条重新打通的 “盐铁棉粮之道”,是林宇下令开辟的陆路生命线,连接着蜀地与滇黔土司,沿途不仅有恶劣的自然环境,还可能遇到土匪、敌对势力的探子,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,容不得半点疏忽。
“头儿,前面‘一线天’峡口,水势太猛,栈道塌了半边!” 一名探路的伙计浑身湿透,头发黏在脸上,气喘吁吁地从前面跑回来,声音带着几分慌乱。他刚说完,一阵急促的水流声从前方传来,夹杂着山石滚落的 “轰隆” 声,在山谷中回荡。
“山魈” 的脸色瞬间一沉。“一线天” 是这段驿道的必经之路,峡口狭窄,两侧是陡峭的悬崖,中间只有一条木质栈道悬空搭建,下面是湍急的河流。如今栈道塌了半边,无疑给本就艰难的行程又添了一道生死难关。
他快步走到队伍前方,果然看到前方峡口处,原本就简陋的木质栈道,靠近悬崖内侧的一半已经断裂,木板坠入河中,只剩下外侧的几根横梁和零散的木板,在湍急的水流冲击下微微摇晃,看起来随时可能彻底坍塌。河水因连日暴雨而暴涨,泛黄的水流裹挟着树枝、石块,奔腾而下,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,让人望而生畏。
“卸货!”“山魈” 没有丝毫犹豫,声音沉稳有力,压过了水流的轰鸣,“所有人分成两组,一组人背物资,从残存的栈道慢慢走过去;另一组负责骡马,用绳索将牲口和空驮子吊过悬崖!动作快!时间拖得越久,暴露的风险越大,栈道也可能彻底塌掉!”
队员们早已习惯了听从命令,立刻行动起来。他们迅速解开骡马身上的驮绳,将用油布包裹的物资一件件卸下。铁锭沉重,每包足有三十多斤,队员们咬着牙,将物资扛在肩上,肩膀被压得微微颤抖,却没人抱怨。负责吊骡马的队员则找来最粗的绳索,一端牢牢系在悬崖顶端的大树上,另一端绑上结实的木架,做成简易的吊具。
雨水冰冷,顺着队员们的脸颊滑落,混着汗水,模糊了视线。他们踩着湿滑的栈道木板,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动。栈道仅存的木板狭窄,下面是万丈深渊,湍急的河水在脚下咆哮,让人头晕目眩。一名年轻的队员,代号 “小石子”,第一次走这样的险路,怀里抱着一包稻麦良种,紧张得手心冒汗。走到栈道中间时,他脚下一滑,身体瞬间失去平衡,连人带包朝着深渊坠去。
“小心!” 旁边的队员 “老树根” 眼疾手快,猛地伸出手,死死抓住了 “小石子” 的背带。“小石子” 悬在半空,身体随着绳索摇晃,怀里的良种包险些脱手。“老树根” 则被巨大的拉力带得向前倾,半个身子探出栈道,脚下的木板发出 “嘎吱嘎吱” 的**,仿佛下一秒就要断裂。
“快!拉他们上来!”“山魈” 见状,立刻大喊,冲上前去,死死抓住 “老树根” 的腰带。其他队员也纷纷赶来,有的拉绳索,有的扶着两人的身体,众人齐心协力,使出浑身力气,终于将 “小石子” 和 “老树根” 拉回栈道。两人瘫倒在泥泞中,脸色苍白,大口喘着粗气,半天说不出话,只有剧烈的心跳声和粗重的喘息声在峡谷中回荡。“小石子” 紧紧抱着良种包,眼泪和雨水混在一起,愧疚地说:“对不起,头儿,差点弄坏了种子……”
“山魈” 拍了拍他的肩膀,语气平静却带着力量:“没事就好,物资重要,人更重要。歇口气,继续走。”
就这样,队员们用身体组成人链,踩着湿滑的岩石,将沉重的物资一寸寸传递过险滩;负责吊骡马的队员则冒着被水流冲走的风险,在悬崖边来回忙碌,将一匹匹骡马和空驮子安全吊过峡谷。雨水越下越大,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直到夜幕降临,他们才终于有惊无险地穿过了 “一线天” 这最危险的路段。
当队伍抵达与滇黔土司约定的交接地点 —— 一处隐蔽的山间驿站时,已是深夜。驿站里,土司派来的代表早已等候在那里,看到 “山魈” 一行人浑身是泥、疲惫不堪的模样,眼中露出了敬佩之色。交接过程简单而迅速,“山魈” 将带来的铁锭、硫磺和良种交给土司代表,换回了几车能够救命的粮食和些许用于制造武器的矿石。
清点人数时,“山魈” 才发现,队伍里少了一个人 —— 在通过 “一线天” 时,一名负责殿后的队员,因为栈道突然坍塌,失足坠入了湍急的河流,再也没能上来。还有三名队员在途中被滚落的山石砸伤,手臂和腿部缠着厚厚的绷带,渗出的血迹早已被雨水冲刷干净,只留下深色的印记。
驿站的篝火旁,队员们围坐在一起,沉默地吃着干粮。没有人说话,空气中弥漫着悲伤与疲惫,却没有一丝抱怨。“山魈” 看着眼前这些满身伤痕却依旧眼神坚定的队员,心中百感交集。他知道,这一路的牺牲与艰辛,只是开辟 “盐铁棉粮之道” 的开始,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险路要走,更多的困难要克服。但他也坚信,只要他们坚持下去,像这样一点点地运送物资、积累力量,星星点点的 “火种” 终将汇聚成燎原之势,打破郑芝龙的经济封锁,为蜀地带来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