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绞索下的破局之策-《明末隐龙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林宇微微颔首,转向陈墨和负责内政、后勤的官员,语气变得坚定:“海路既断,难道陆路便无人可行?立刻传令下去,加大与云南、贵州各地土司的贸易往来。昔日的茶马古道,今日可改造成‘盐铁棉粮之道’,用我们的蜀锦、瓷器,换取他们手中的药材、铜矿与粮食。同时,命‘暗堂’不惜一切代价,联络西南边境的马帮、商队,打通从蜀地经广西、越南,直至南洋的隐蔽陆路,务必将制造蒸汽机、战船所需的精密零件、优质木材等紧要物资,源源不断地转运回来。”

    “对内,即刻推行‘节流’之法,” 林宇继续下令,目光转向负责民政的官员,“军工与民用所需,皆需精打细算。非必要的开支一律削减,官员俸禄暂时下调一成,我以身作则,率先执行。鼓励百姓开垦荒地,推广高产作物,确保粮食自给自足,避免被人掐断粮道。”

    最后,他的目光落在叶梦珠与工部官员身上,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:“水师战船,既要加速建造,更要秘密进行。岷江船坞的防卫等级,提升至最高,加派三倍兵力巡逻,严查进出人员,凡有泄露造船进度、技术参数者,无论有意无意,一律立斩不赦,绝不姑息。我们现在的每一分时间,都是用军民的血肉和银钱换来的,一刻也浪费不得。”

    林宇的每一道指令,都清晰、精准,直指当前困境的要害 —— 既没有因为 “破浪二号” 的暂时成功而冒进,也没有因为郑芝龙的经济封锁而慌乱失措。他如同一块矗立在惊涛骇浪中的巨大礁石,牢牢稳住了整个局面,为所有人定下了清晰的方向:隐忍、蓄力、开辟新路,在无声的经济绞索下,撕开一道生存与发展的口子。

    会议结束,文武官员们纷纷领命离去。赵烈走在最后,路过议事堂中央的案几时,忍不住看了一眼那份让他哑口无言的清单,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,眼神中多了几分清醒与坚定。他知道,大帅的决策是对的,真正的勇武,不是一时的冲动,而是在隐忍中积蓄力量,等待致命一击的时刻。

    林宇独自一人留在空旷的议事堂内,他缓缓起身,走到墙壁悬挂的那幅巨大的《坤舆万国全图》前。图上,东南海域被标注上了红色与蓝色的标记 —— 红色代表郑芝龙的势力范围,蓝色代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控制区域,两大势力如同两张巨网,将蜀地通往海洋的通道死死堵住。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片蔚蓝的海域上,眼神深邃,仿佛能穿透纸张,看到海面上郑家水师的巡船、荷兰人的夹板舰,以及那些被拦截、洗劫的商船。

    压力,如同无形的山峦,从四面八方挤压而来 —— 经济封锁带来的物资短缺、军队内部的主战情绪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不满,还有郑芝龙与荷兰人随时可能发起的联合打压。但林宇只是静静地站着,脊梁挺得笔直,没有丝毫弯曲。

    砥柱中流,力挽狂澜。这六个字,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却需要超乎常人的智慧、力量,以及一颗能在最深重的黑暗与压力下,依然保持绝对冷静与坚韧的心脏。而此刻的林宇,正用自己的行动,诠释着这六个字的真正含义。他知道,这场与郑芝龙、与荷兰人,甚至与整个旧有海上秩序的较量,才刚刚开始,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